上世纪90年代,台历特别是挂历市场呈现前所未有的火爆。那时电脑、手机、网络并未兴盛,日子消失在一张张翻过的挂历中。而如今,传统台挂历这一承载了很多人回忆的物件逐渐退出大众视线。但是,近年来各种个性定制的台挂历却悄然走俏。
随着2015年春节的临近,传统的台挂历市场究竟如何?新兴的私人定制台挂历销售如何?印刷企业如何应对当下的台挂历市场的渠道转换?对此,《中国新闻出版报》记者走访了北京的部分台挂历卖场,并采访了相关印刷企业。
■核心观点
*2014年年底,日本超市、商店的挂历、台历销售非常火爆,平均在2000日元左右(折合人民币100元左右),虽然价格不算便宜,但从品种到数量都呈现出供需两旺的情况。而我国的台挂历消费市场,因长期受到免费赠送的影响,目前处于扭转和调整期,从原来的免费赠送为主变成现在个人购买为主。
*据《印刷经理人》杂志报道,在挂历生产重镇——浙江温州苍南县金乡镇,曾经遭遇沉重打击的金乡台挂历行业,2014年的状况并没有外界想象得那么糟糕,行情似乎还有点超预期,需求还有点小紧张,这也从某种程度上印证了台历市场的客观市场需求。
*对于企业而言,台历是一个好的宣传窗口,因此,企业定制台挂历的市场需求还会继续存在而且发展较快。对于大众市场而言,城市里,挂历逐渐退出,而农村市场的这种需求依然保持平稳。
*相比日渐式微的挂历市场,台历的市场需求逐渐提高,在这种情况下,印刷企业应该提高定制化的生产能力和自动化的生产水平,在加工工艺、产品设计创意方面要更加贴近市场。
*相比款式、装帧都略显土气的传统日历,当下的一些个性化台历,单从创意设计上来看,就很时尚,也契合年轻人的喜好,而且这种创意“只有想不到的,没有做不到的”。
光阴流转 传统大众消费逐渐遇冷
往年元旦前夕是台挂历销售的旺季,可近几年,受大环境的影响,销售每况愈下。1月25日,记者来到位于北京展览路附近的天意小商品批发市场。
相比于售卖年画、对联、剪纸、灯笼的店面,天意市场经营台挂历的店面颇显冷清。经过了解得知,因为过了元旦,原来地下一层多家售卖台挂历的店面已经撤掉,现在只剩几家店面仍在经营。记者注意到,这几家店面经营的台挂历品种并不多,且总体来说,无论款式,还是图案、装帧都略显陈旧。记者问起今年的台挂历生意怎么样时,“凑合”,一位专门经营日历销售的老板平淡地说。他向记者抱怨这两年的日历生意不好做。“今年元旦前夕,每天大概能卖出几百本,前来购买的一般以小企业批发为主,总体来说,生意不如前两年。因为过了销售旺季,现在每天卖出不到5本,也就100~200元,而店面每天则需要600~700元的租金,显然入不敷出。”老板介绍说,个人前来购买日历的,以老年人为主。老年人因为上了年纪,视力下降,觉得传统日历字大、醒目、容易看,不像年轻人那样常常通过手机来看日期。当记者问到个性化台历的定制情况时,这位老板却并不太看好。“普遍问得多,真正做得少,个性化定制的台历,一般售价在每本50元左右,价格比较高也是订单较少的原因之一。”
尽管从事台挂历批发的老板们普遍感觉到,这两年生意不如以前,但经过记者了解发现,日历的民间市场需求还是客观存在的。一位“80后”首都高校教师告诉记者,家里早已不再使用挂历,但办公时会摆上小台历。“我小的时候,也就是90年代,挂历还是很火爆的。各种明星、洋车、洋房、山水画的挂历都有,印象中,那个年代家里挂一本挂历是一种时尚。”这位教师认为,电子日历,如电脑、手机日历,虽然查阅非常方便,但纸质台历更加实用,它的好处在于可以在上面涂涂画画,标注一些重要的纪念日,或者工作上的重要提醒事项。因此,相比电子日历,在纸质台历上涂写,更能感受到在自己的记录下时间流逝的感觉。
从事销售工作的刮女士表示,往年在给客户赠送台历时,感觉到“客户有种爱要不要的情绪,因为他们手上的台历已经够多了,我们自己送过去的台历,对方会挑三拣四,不喜欢的,有可能像垃圾一样丢在办公室里闲置不用,今年则没有这种情况,对方都还挺高兴的,甚至问有没有多余的给他们”。从刮女士自己办公室的情况来看,往年每个人可能手上有2~3本台历,而今年甚至出现了挨着的两个工位共用一本台历的情况。
据北京顶佳创世纪投资有限公司总经理姚松观察,2014年年底,日本超市、商店的台挂历销售火爆,平均在2000日元左右(折合人民币100元左右),虽然价格不算便宜,但从品种到数量都呈现出供需两旺的情况。而我国的台挂历消费市场,因长期受到免费赠送的影响,目前处于扭转和调整期,从原来的免费赠送为主变成现在个人购买为主。“台挂历的民间需求是客观存在的,它作为一种文化用品,不会受到政策打压而彻底不存在那么简单。”姚松分析说。
据《印刷经理人》杂志报道,在挂历生产重镇——浙江温州苍南县金乡镇,曾经遭遇沉重打击的金乡台挂历行业,2014年的状况并没有外界想象得那么糟糕,行情似乎还有点超预期,需求还有点小紧张,这也从某种程度上印证了台挂历市场的客观市场需求。
“政策海啸” 传统订单业务受到重创
2013年10月31日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发出《关于严禁公款购买印制寄送贺年卡等物品的通知》,由于这两年台挂历市场受政策影响,对于一些传统的印刷企业而言,是否意味着台挂历的订单业务量随之急剧下降呢?北京奇良海德印刷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柏琦告诉记者,因该企业的台挂历市场订单全部来自于企业定制,2014年该企业的订单有所减少。姚松表示,相关政策的影响仍在,面对台挂历传统销售渠道的消失,顶佳印刷在痛苦之余,冷静下来,接受教训,看清形势,重新上路,在B2C、B2B2C的电子商务领域开始蹒跚学步。好在失之东隅,收之桑榆,这个新的战略突破口不负众望,成为顶佳在2014年增长最快的业务方向,更重要的是顶佳借此第一次全面触及互联网,虽属无奈,但其意义深远,甚至比短期效益的增加更有价值。
“虽然国有企业退出了这个市场,民间市场还是客观存在的。一些中小企业、民营企业利用台历、挂历进行宣传的意识提高了。大企业不赠送了,而他们这种宣传的留存率会更高,从这点上看,他们的价值反而能够更加体现。”姚松介绍说,顶佳的台挂历重点偏向企业定制和个人购买的标准化产品。在个人购买的标准化产品上,有一定的定制空间,加上企业标志,完全个性化的台挂历,对于大规模的生产企业并不适合。
姚松认为,对于企业而言,台历是一个好的宣传窗口,因此,企业定制台挂历的市场需求还会继续存在而且发展较快。对于大众市场而言,城市里,挂历逐渐退出,而农村市场的这种需求依然保持平稳。相比日渐式微的挂历市场,台历的市场需求逐渐提高,在这种情况下,印刷企业应该提高定制化的生产能力和自动化的生产水平,在加工工艺、产品设计创意方面要更加贴近市场。
“新意”+“心意” 私人定制销售火爆
随着技术进步,人们生活水平、审美品位的提升,消费者对于台历的需求,不仅仅只有实用那么简单,更重要的是要好玩儿、有创意。相比款式、装帧都略显土气的传统日历,当下的一些个性化台历,单从创意设计上来看,就很时尚,也契合年轻人的喜好,而且这种创意“只有想不到的,没有做不到的”。如刮掉日历,日历上每天的日期都是可以刮掉的,365天过完了就得到一摞白纸;纸巾日历,印刷在纸巾上的日历,过一天扯一天的感觉;“粉碎时光”日历,这种日历会随着时间的流逝,将过去的日历切碎;甚至还有垃圾袋日历,分为12卷,一卷为一个月,有28个的、30个的和31个的,每个垃圾袋上都印有对应月份天数的数字。新的一天开始时,换上对应的日历垃圾袋,提醒比较懒惰又有很多垃圾的人每天要进行清理……商家甚至打出“台历做成这样,还怕没订单”的广告语。对此,南京东南文化交流有限公司董事长孙义表示:“正如印刷行业的‘十二五’规划所提到的,数码印刷的方向必须和创意、电商相结合。新的技术手段出现以后,一定会促成相应的某种需求逐渐放大。”
虽然现在个性化的日历各式各样,花样百出,但柏琦认为市场并没有那么乐观。在他的印象中,我国的个性化日历已经走过了近10年的时间,但市场一直尚未成熟。“究其原因,价格只是一方面,特别是私人定制类的个性化日历,还需要客户的参与,但很多人并不能静下来做这件事,而离开了客户参与,完全靠企业投入生产,其实是不现实的。”但孙义认为,就是这种碎片化的订单集中起来做,也不失为一种方向。2014年11月25日,东南文化正式启动个性化工作月历项目的推广工作,截至2014年12月底,东南文化已与国内38家企业开展合作。孙义介绍,东南数字印刷实验室推出的个性化工作月历,分为文艺版、儿童版、家庭版、自拍版、东南版、个性版等多个版本,订单总量已超过3万本,按照最保守的10元/本计算,这个项目已实现30万元。这种个性化体现在,有的台历会有个人的信息、照片等,有的甚至可以加入现实增强多媒体应用。业内人士分析,从产品的角度来讲,个性化月历并不新颖,但这个项目的突破是将使用者的名字及照片嵌入到工作月历中。首先它体现了工作与生活的结合,而且加上对自己名字的特殊心理,一般不会轻易丢弃或转送给别人,另外,这个项目打出的“为客户提供营销工具的口号”也体现出了数字印刷在延伸产品开发应用方面的优势。
■观点
数字印刷让台挂历焕发新机
□孙义
1月已过大半,台历、挂历这个季节性的产品即将过季,受政策影响,市场中传统业务在经历下滑,而相关的数字印刷订单却在悄悄增长。吴晓波说过,世上本无夕阳的产业,只有夕阳的企业和夕阳的人。技术进步改变了人们的购物习惯、方式、途径,集中采购变成碎片化订单。传统印刷和数字印刷此消彼长,消费者不是不买商品了,而是买商品的地方变了。简单分析一下就知道,市场需求依然存在,只是获取方式变了、客户群变了、客户要求更高了。关键是如何用新技术引导,因为人们对台历、日历、月历的刚性需求是存在的。挖掘市场需求、碎片化订单如何实现。毫无疑问数字印刷因其个性化、按需印刷与互联网的天然联系,特别擅长解决碎片化订单而有了用武之地。
首先,用几乎免费的方式撬动个性化数字印刷市场,引导客户先“尝”后买。免费的大家都喜欢,这是互联网思维之一。微信的红包、滴滴打车和快的打车的烧钱,要的就是改变消费习惯、迅速累积客户、做入口。数字印企送不起真金白银的红包,可以送印刷品,本来年底拜访客户也可以带点伴手礼。以免费引导消费。
其次,必须用新的技术手段,比如数字印刷实现个性化、小批量订单;用互联网实现承接碎片化订单等。工作台挂历就是一种有益尝试,让快印企业联合起来,全国近3000家快印店,能做的事还有很多。北京中印翰墨轩推出了博艺馆,主打艺术品高仿真复制走入寻常百姓家;南京东南文化筹备推出博印馆,主打数字印刷创意产品,用数字技术,实现文化创意集成。
在如上前提下,印刷企业就要重新进行自我定位。以产品为营销工具,变卖品为赠品,变推销为营销,让客户记住你。第一步,赠送给印企客户的营销工具,仅要求客户提供自己的姓名等个性化信息即可;第二步,客户再赠送给他的客户。实践证明,几乎每个快印店都接到了批量订单,成功从2C转到2B。
据权威统计数据,数字印刷在中国仅占1%,却已经让我们真真切切感受到更多的便捷。回归挂历、台历、月历们当年“出生”时记事的本质,收到我们个性化印品的同志们,2015一定要在上面浓墨重彩地记一笔:数字印刷,让生活更美好。